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
【资料图】
从《世说新语》《本草纲目》到《周易》,没有古籍基础的人怎么把这些读懂、读透?中华书局“中华经典通识”丛书,邀请当代名家“大家写小书”,引导大众了解传统经典。
继去年“中华经典通识”第一辑后,6月27日,“让经典融入身心——‘中华经典通识’(第二辑)新书发布会”在上海举行。第二辑包括:复旦大学王振复教授著《〈周易〉通识》,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家葵著《〈本草纲目〉通识》,同济大学教授刘强著《〈世说新语〉通识》,复旦大学副教授许蔚著《〈三国演义〉通识》,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著《〈唐诗三百首〉通识》五种,将于7月上架。
“中华经典通识”第二辑
“中华经典通识”丛书立足大众。去年第一辑已推出《老子》通识、《庄子》通识、《资治通鉴》通识、《西游记》通识、《红楼梦》通识,由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国刚、复旦大学教授郭永秉、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竺洪波、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等解读。去年,丛书入选了“中国好书”“中国出版集团年度好书”等榜单,已三次印刷。
复旦大学教授、图书馆馆长,教育部长江学者,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陈引驰教授
丛书的主编为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、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、教育部长江学者陈引驰教授。为了保证整套丛书的品质和权威性,“通识”系列的作者都是该领域卓有建树的一线学者,写作要求言必有据,力求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通俗易懂,将学术成果变为公共知识,将传统经典变成国人通识。
从经典作品的诞生、流传、内涵,到它对中国文化、世界文明的影响,乃至当下前沿学术成果,都以浅显的语言浓缩在一本书中,相当于走入学者们的课堂。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认为,这些通识作品,“不仅传授‘真知’,还传递学者对人生、对学术的思考与‘智慧’。我感觉每一本书都是有个性、有生命的。”
以《〈世说新语〉通识》为例,作者刘强教授提到,要认识到《世说新语》不是单纯的小说,它应该是一个贯通“子”和“史”两大部类的文本。另一方面,魏晋名士风流的小故事大家喜闻乐见,但很难被效仿,因此他试图把饮酒之风、任诞之风、服药之风等拉到一个相对合乎理性的价值中。比如“王子猷雪夜访戴”,带来的是一种美的、自由的愉悦。也正因此,他将《世说新语》中从未出现过的人物——陶渊明,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扭结点:“我认为陶渊明才是真正的魏晋风度的集大成者。”
同济大学教授刘强
第二辑之所以选择《周易》等五部作品,主编陈引驰说,不是因为它是经典而选择,而是这些经典给我们传递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密码,呈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,跟我们的身心发展密切相关,也很有帮助:
《周易》代表了中国人的信仰,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;《世说新语》代表了中古精英的思想世界和为人风度;《唐诗三百首》虽是清人编选的书,与早期的经典不同,但影响很大,唐诗也很好呈现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;《三国演义》代表了古代普通的平民阶层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;《本草纲目》包含着丰富的药物学及科学内容,代表了中国人对医学本草的认识,对自己身体的关注。
复旦大学教授陈正宏作为嘉宾,他在现场提到:“就我的经验而言,对小孩子或非专业的成年人来说,经典是需要导读的。我小时候读《史记》,打开第一册,读不下去,我是通过看了一本胡佩韦写的《司马迁和史记》的小册子克服阅读障碍、培养兴趣的。
复旦大学教授陈正宏
“我上大学后,喜欢听很多课程,不管什么专业,我特别喜欢听开学第一堂课,因为第一堂课是这门学科的导读课,相当于通识课,介绍了学科最基本的学术史和基本方法论,也最能显出老师的水平。”
经典需要导读,而且需要名家导读。陈正宏提到,日本“岩波文库”就是很好的例子。当然,对于学者来说,怎么面向大众写好通识读物,也是有难度的。同时,作为《〈史记〉通识》的作者,他表示自己也在奋力写作中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