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环球热闻】网络戾气为何越来越重丨焦点网谈


(资料图片)

朋友,如果你也经常上网“冲浪”,一定会发现有些人越来越凶、越来越爱生气,网络空间戾气很重,甚至无端被“恶意”包围。打开一段网络视频,无论内容是什么,总有一些“不和谐”的恶言恶语。国家的政策指向与我们普通网民的感受一致。3月28日,国家互联网办公室发布介绍了2023年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,其中,“整治网络戾气”作为九大行动之一,成为重中之重。戾气变“利器”,伤人又害己 图源:pexels一话在网上说,钱在网上花,事在网上办。互联网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,据调查,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26.7小时。匿名的世界里,人的胆量成倍放大,人的不满成倍发泄,很可能让“戾气”变成伤人“利器”。这种网络戾气大致有以下三种表现:整治网络戾气,拒绝网络暴力 图源:人民日报恶意揣测。发布恶意言论者,往往都不讲道理,且容易双标,无法对事情有一个正常的认知和理解。进一步说,他们喜欢没事找事,自设问题靶子,一般只看到他人所谓的毛病,看不到自己的问题。他们为自己臆想出的“恶”而挥舞大旗出征,又对世间存在的“善”扭曲污蔑,极力抹杀。比如上海女生深夜举吊瓶赶地铁被拍下,她不过是一个为生活奔波的年轻人罢了,网暴者却恶意先行,揣测这是在传播病毒、卖惨博眼球。比如那位跳楼的妈妈,面对一个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人,网暴者恶意揣测孩子父母为了钱跟学校闹。比如女孩给学校捐了5万元的巧克力被网暴,有人脑补她与品牌方存在利益关系,有人质疑她自我炒作,想借机出名而已。人肉搜索。身处数字时代,每个人的行迹都变成了可获取的数据。身份信息、移动支付信息、社交媒体内容、人脸识别记录甚至通过红绿灯路口的记录,当这些数据被“人肉搜索”,伤害是极大的,轻则让当事人不堪其扰,重则酿成网络惨剧。比如德阳女医生在酒店泳池与一名男孩发生纠纷后遭对方家人“人肉搜索”,5天后因不堪压力自杀身亡。比如成都20岁确诊新冠女孩因连续出入酒吧遭“人肉搜索”,行程与个人隐私信息被网络曝光,更有甚者“打爆”她的手机。“人肉搜索”伤害极大 图源:网络辱骂攻击。网络上任意一件小事,都能成网络“喷子”随意辱骂他人的理由,且只会觉得是别人在冒犯自己,从没有想过,自己的侮辱不仅是对他人的冒犯,更是赤裸裸的伤害。有人因染一头粉色头发,遭遇大规模网暴,骚扰、辱骂、黄谣等污言秽语挥之不去;有人发布一条吃草莓的视频,被攻击“吃得起草莓,在KTV工作”;有人取快递被偷拍,被编排出轨快递小哥的剧情,被质疑、被谩骂、被辞退;有人和亲生父母相认,被污蔑是为名、为房产、为炒作、为直播卖货。

一句话可能掀起一场骂战,一张图可能引发一场舆论对决,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网线引导到同一个舆论场,主动或被动参与到“网络对战”之中。

弗洛伊德说,攻击性是生命受阻的结果。直白的意思就是:越是现实生活中过得不好的人,在网络上的戾气就越重,越容易成为热门评论里的喷子。深层次看,互联网种种戾气只是表象,它是社会情绪的投影,根源却在网民的现实世界。

网络戾气和网暴相伴相生 图源:网络现实世界的投射弧。网络作为社会的一部分,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状况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,加之逆全球化浪潮与后疫情时代的冲击,“每个人都不容易”。社会上存在的个别不公平、不公正现象和负面事件在网络空间中容易被放大,进而形成一种网络戾气。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和疏导,就会不断积累,成为网络空间的“地雷”,极易触发并形成震荡。比如保研的粉发女孩被网暴,其背景是近几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大幅增加,考研难度加大;比如高考宣誓女孩被网暴,其背景是“孔乙己长衫”的困境,是躺又躺不平、卷又卷不动的尴尬。注意力经济的副产品。一些平台的营销账号为了吸引网民注意力和增加广告收入,采用标题党、情绪化的报道方式,煽动情绪、制造争议,引发舆论戾气。这些报道往往缺乏事实依据和客观分析,但却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点击和评论,引起“饭圈”一些人在网络上进行攻击和谩骂。严厉打击恶意营销号 图源:新华社在移动互联网增量停滞的背景下,平台为了抢夺存量注意力,不断刷新下限的进行包庇,对恶言恶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比如在武汉被网暴母亲坠亡后,一夜之间,各个网络平台的网暴现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,发表低俗攻击言论的账号封的封,注销的注销。这说明了,平台完全有封杀污言秽语的能力,只是看平台想不想,愿不愿意。网络水军的“食腐场”。理论上,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恶意,除了社会深层次原因外,也确实少不了利益的驱动。不少恶意攻击,都是有组织的行动,此前还有媒体起底了网暴背后的“水军产业链”。互联网苦水军久矣 图源:网络他们靠什么来赚钱呢?答案有两点,一个是直接收有相关需求客户的钱,通过鼓动网民、水军造势等方式,实现客户的不良目的;另一个则是,逼迫利益相关者支付巨额删帖费用,以此来牟利,这也少不了敲诈勒索的成分在。他们藏在网络的隐蔽空间里,牟取着非法利益,这挑战了人性的良知底线,让每一个心怀善意的人都细思恐极。

网络中的恶意与戾气,不仅对别人的痛苦和困境毫无怜悯和共情,而且还通过肆意评判获得道德优越感,将公众注意力从事件本身转向非理性的指责。要想解决这一复杂问题,没有简单路径,更没有捷径,处理一定是综合性的,需多方协同形成合力。

整治网络暴力需多方“亮剑” 图源:网络

提升治网管网能力。当今社会,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策源地、传导器、放大器,当网络热度下降时,网民的意见表达就下沉到更为私密的角落,反而不利于各级党委政府摸准民意脉搏。当网络戾气上升时,各级党委政府应及时捕捉到这一矛盾信号,以变革创新提升舆论引导力,以互动交流求取“最大公约数”,把互联网这个社会转型期的“最大变数”,变成可知、可控、可协商的“常量”,变成治国理政的新平台,共同营造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。

网络平台应该自律。作为网络戾气滋生的主战场,网络平台有责任自律和管理网络空间,应加强对用户言论的监管和管理,尤其要严管评论区、整治直播PK环节问题,深入排查贴吧、频道、圈子、超话、小组等环节,处置网络戾气集中版块。重点查处逞勇斗狠、互撕攻击、谩骂吐脏等行为,针对部分主播逃避监管,借小号实施的恶俗行为,对其所有账号采取统一处置措施,情节恶劣的将纳入黑名单,坚决遏制网络戾气。

网友要清醒看待。在网络上,信息泛滥且复杂,很容易被各种言论和观点所影响。网民应该保持理性思维,不盲从、不轻信,增强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,提升自己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,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,在网上发表评论时,应多一点思考,多一点理性,避免盲目跟风和误解。

我们这个社会,从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,不知经过了多少蹉跎岁月。现在我们能不能再一次实现文明的逾越,关键就在于,能不能用文明驱散戾气,束缚住人性之恶,放大人性之善。我们相信,每个网络发声者都期待被温柔以待,你也能成为有同理心的网友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厦钨新能(688778):6月14日北向资金减持10.87万股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热门推荐